目錄 |
1.生活習性 2.形態特征 3.分布范圍 4.養殖技術 5.營養價值 |
生活習性
食性
鳊魚為草食性魚類,魚種及成魚以苦草、輪葉黑藻、眼子菜等水生維管束植物為主要食料,也喜歡吃陸生禾本科植物和菜葉,還能攝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游動物,因此食性范圍較廣。從4月開始攝食,延續到11月,以6—10月攝食量最大。
生長
鳊魚屬于中型魚類,生長速度較怏,以1—2齡生長最快。在水草較豐盛的條件下,一般當年魚體重可達100—200克;二齡魚體重可達300—500克,以后生長速度逐漸減慢,最大個體可達3—5千克。
鳊魚體高,側扁,全體呈菱形,體長約50厘米,為體高的2.2—2.8倍。體背部青灰色,兩側銀灰色,腹部銀白;體側鱗片基部灰白色,邊緣灰黑色,形成灰白相間的條紋。體側扁而高,呈菱形。頭較小,頭后背部急劇隆起。眶上骨小而薄,呈三角形。口小,前位,口裂廣弧形。上下頜角質不發達。背鰭具硬刺,刺短于頭長;胸鰭較短,達到或僅達腹鰭基部,雄魚第一根胸鰭條肥厚,略呈波浪形彎曲;臀鰭基部長,具27—32枚分枝鰭條。腹棱完全,尾柄短而高。鰾3室,中室最大,后室小。
鳊魚頭后背部急劇隆起。背部青灰色,兩側銀灰色,整個體側呈現出一行行紫黑色條紋,腹部銀白。上蓋有堅硬的角質,但容易脫落。眼側位,至吻端的距離較至鰓蓋后緣的距離為近。下咽齒3行。鰓耙17—22,多數為18—21。側線鱗50—60。背鰭條3,7,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較至尾鰭基部的距離為小,具有強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鰭高度顯著大于頭長。胸鰭剛達到腹鰭的基部。腹鰭僅伸至肛門,腹鰭基部至肛門間有顯著的腹棱。臀鰭條3,24—32,多數為26—28;無硬刺,起點在背鰭基部末端的垂直線下方。尾鰭分叉深,下葉較上葉為長。體呈青灰色,頭的背面及體的背部較深,側面灰色帶有淺綠色澤,腹部白色,各鰭均呈灰黑色。
中國特有魚類。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游附屬中型湖泊。遼于黑龍江、鴨綠江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閩江、海南島、珠江各水系。
國外:朝鮮及俄羅斯。
魚苗繁殖
鳊魚2—3齡可達性成熟,長江中下游地區多在4月底至6月初,即水溫在20—29℃的時節為產卵期。池塘培育的鳊魚在繁殖季節,如有微流水或其他條件刺激,能造成不集中的自然產卵。所以每年3月左右,就要將雌雄親魚分開培育,人工催情,集中成批繁殖,生產魚苗。
人工繁殖魚苗,可采取自然產卵或人工催產方法。用于繁殖的親魚最好在池塘中經過一年培育,也可以直接從天然水體中捕起選擇。鳊魚的雌雄鑒別比較容易,從魚種階段開始,雌魚胸鰭的第一根鰭條薄而平直,雄魚的厚則呈“波浪”形彎曲。性成熟后,雄魚胸鰭的前數根鰭條的背面,尾柄的背、腹側緣都有密集的“珠星”,用手摸有粗糙感,腹部較小,輕壓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魚僅眼眶骨及背部有少量“珠星”,腹部膨大而柔軟。繁殖時可選擇成熟好的親魚,按計劃配組并入產卵池,或先用激素進行人工催產,讓其自然產卵授精。由于鳊魚魚卵為粘性,可使卵附著在人工設置的等魚巢上,然后在靜水中孵化。也可以采用人工采卵授精,然后將受精卵脫粘,再進行流水式人工孵化。 成魚飼養
養殖方式有池塘主養或混養,有在水草較豐茂的湖庫水面粗養,有利用網箱進行集約式養殖。主養鳊魚,在水深1.5—2米的池塘,每畝可放冬片魚種600—800尾,配養鰱、鳙魚種200—300尾,飼養一年鳊魚個體可達500克左右。生長速度在三齡以前較快。以后逐漸減慢。鳊魚的食性和草魚相似,所以能經濟地利用天然水域中的餌料資源,同時也能攝食人工飼料,促進成魚的生長。武漢市試驗池塘主養鳊魚,效果很好,其方法為:畝放尾重40克的鳊魚越冬魚種1220尾,配養尾重50克的白鰱魚種200尾,尾重60克花鰱魚種30尾,還適當放些高背鯽魚種,使用“正大”083號飼料,餌料素數為1.8,投喂時用手撒均勻。平時注意水質管理,防止水質變壞和泛塘,晝夜池水中溶氧不低于2毫克/升。
網箱養殖
水域選擇
1、選擇在靠近村莊、房屋的深水庫灣設置漁排。一可方便管理,二可避免枯水期網箱搭底。
2、選擇向陽背風,庫底原為農田或平坦開闊山地的水域。這樣的水域水質肥,天然餌料相對豐富。
3、選擇遠離航道、碼頭,水流在0.1米/秒以內的水域。這樣的水域相對安靜,可減少魚群的應激反應。
4、上游及周邊有化肥廠、農藥廠、造紙廠等污染源的水域不宜選擇。
網箱制作
1、網箱材料:采用3×3聚乙烯結節網。
2、網箱規格:為帶箱蓋的六面體封閉式網箱。箱長4米,寬3米,深3米;網目3厘米。
3、漁排結構:由泡沫大浮球和松木板構建成橋伐式漁排。一般一個漁排安裝20—50個網箱。
網箱安裝
1、網箱的固定:將網箱上綱4個角的角繩結扎于松木板框架的4個內角上,另用4×6聚乙烯線將網箱上綱周邊繞扎固定于框架邊上;在網箱4個底角上吊掛2—3公斤重的鵝卵石或沙袋,使網箱在水中充分展開成形。
2、飼料臺制作:用40目篩絹和直徑6毫米元鋼筋,制成2米×2米,邊高0.2米的方形飼料臺。飼料臺吊掛于網箱內一角,以貼箱底為準。
3、網箱下水時間:網箱應于魚種入箱前7天安裝下水,使網片附生藻類后變得光滑,以避免魚種表皮、鱗片磨擦損傷。
魚種放養
1、放養的規格與密度:為了提高魚種成活率和養殖效益,生產上一般提倡放養個體尾重50克以上的大規格魚種。尾重50克的,每平方米放養100—120尾,尾重100克的每平方米放養80—100尾。
2、魚種的鍛煉與吊養:魚種從出塘前10天開始,在投喂飼料時,每公斤飼料添加Vc1克,可提高魚種的免疫功能和抗應激能力。魚種出塘前應經2—3次的拉網鍛煉;在魚種起運前一天,用魚種網箱吊養24小時,這樣可減少魚種在運輸環節中的損耗,提高入箱后的成活率。
3、魚種的消毒:采用食鹽浸浴法,既有效又安全。食鹽濃度3%—5%,浸浴時間5—10分鐘,具體視當時的水溫和魚體忍耐度而靈活掌握。浸浴可在帆布桶內或在鋪墊薄膜的船艙中進行。
飼料投喂
1、飼料選擇:在整個養殖過程,全部選用專用顆粒料。顆粒料以魚粉、菜籽餅、麩皮等為主要原料,經小型硬顆粒飼料機制成不同粒徑的魚種料(粒徑1—1.5毫米)和成魚料(粒徑2.5—3.5毫米)。顆粒料中的動物蛋白含量達26%左右即可。
2、投喂方法:養殖初期,投喂魚種料,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5%—7%,養殖中、后期,投喂成魚料,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5%。日投餌次數為3次。在實際操作中,還應根據天氣、水溫、攝食狀況靈活調整,一般每次投餌量掌握在1小時左右吃完為宜。
日常管理
1、洗刷網箱:一般每隔7—10天洗刷網箱一次,以防止網目堵塞,影響網箱內外水體的流通交換。
2、清洗飼料臺:每天早上都要檢查、清洗飼料臺,以防剩餌腐爛敗壞水質。同時根據頭天剩餌情況決定當天的投餌量。
3、防止逃魚:每天都要認真觀察、檢查網箱有否破損、滑節,如有應隨時修補。
藥用:鳊魚具有補虛,益脾,養血,祛風,健胃之功效,可以預防貧血癥、低血糖、高血壓和動脈血管硬化等疾病。
適用人群:一般人都可食用,適宜貧血,體虛,營養不良,不思飲食之人食用;
文獻記載:唐、孟詵:患疳痢者不得食。《食療本草》:魴魚,凋胃氣,利五臟,和芥子醬食之,能助肺氣,去胃風,消谷。作鮚食之,助脾氣,令人能食,作羹膳食宜人,功與鯽同。凡患有慢性痢疾之人忌食。
營養:肉鮮美,質鮮嫩而含脂量高,內臟含脂量更大。每一百克含蛋白質21.0毫克,脂肪6.9-8.0克,熱量92千卡,鈣120毫克,磷165毫克,鐵1.1毫克。
鯔魚百科鯔魚,鯔形目,鯔科。又名:烏支、九棍、葵龍、田魚、烏頭、烏鯔、脂魚、白眼、丁魚、黑耳鯔。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后部側扁,一般體長 20~40厘米,體重500~1500克。全身被圓鱗,眼大、眼瞼發達。牙細小成絨毛狀,生于上下頜的邊緣。背鰭兩個,臀鰭有8根鰭條,尾鰭深叉形。體、背、頭部呈青...農業百科漁業
中華鱘百科中華鱘,又名中國鱘、鱘魚、鰉魚、苦臘子、鳣,是中國特產的珍貴魚類,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是古老珍稀魚類,鱘類最早出現于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紀,它們與大熊貓一樣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研究魚類和脊椎動物進化的活化石,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活在同一水...農業百科漁業
章魚百科章魚,又稱石居、八爪魚、坐蛸、石吸、望潮、死牛,屬于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八腕目(Octopoda)。章魚有8個腕足,腕足上有許多吸盤;有時會噴出黑色的墨汁,幫助逃跑。有些章魚有相當發達的大腦,可以分辨鏡中的自己。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漁期分為春秋兩季,春季3-5月份;秋季9-11月份。...農業百科漁業
魷魚百科魷魚,又稱句公、柔魚或槍烏賊,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管魷目開眼亞目的動物。身體細長,呈長錐形,有十幾只觸腕,其中兩只較長。觸腕前端有吸盤,吸盤內有角質齒環,捕食食物時用觸腕纏住將其吞食。喜群聚,尤其在春夏季交配產卵期。魷魚在中國唐代始見記述。...農業百科漁業
鳙魚百科鳙魚,又叫花鰱、胖頭魚、包頭魚、大頭魚、黑鰱、麻鰱、也有叫雄魚。是淡水魚的一種。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稱,中國四大家魚之一。...農業百科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