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生長時期
春薯生長期為160-200天,夏薯約為110-120天,根據紅春在大田的生長特點及其與氣候條件的關系,大體分為三個生長時期:
(一)前期(從栽秧到封盆)。春薯約歷時60-70天,夏薯40天左右。該期莖葉生長較慢,根系發展較快,是以生長纖維根為主的時期。
(二)中期(封盆到莖葉生長巔峰)。春薯約歷時50天,夏薯約30天。該期塊根膨大較慢,莖葉生長快,是以生長莖葉為主的時期。
(三)后期(從莖葉開始衰退到收獲)。春薯在8月下旬以后,夏薯在9月上旬以后。該期是塊根膨大的主要時期。
生長環境
(一)溫度。紅薯喜溫怕冷,栽秧時5-10厘米、地溫在10℃左右不發根,15℃需5天發根,17-18℃發根正常,20℃3天發根,27-30℃只一天即可發根。
氣溫25-28℃時莖葉生長快,30℃以上時莖葉生長更快,但薯塊膨大慢。38℃以上呼吸消耗多,莖葉生長慢,20℃以下時莖葉生長也快,15℃時停止生長,10℃以下持續時間過長成遇霜凍,莖葉枯死。
地溫在21-29℃之間溫度越高,塊根形成越快,數目越多,但薯塊較小。22-24℃的地溫較有利于塊根的形成。20-25℃的地溫最適宜于塊根膨大,低于20℃或高于30℃時膨大較慢,低于18℃有的品種停止膨大,低于10℃易受冷害,在-2℃時塊根受凍。塊根膨大期間較大的日夜溫差有利于塊根膨大和養分的積累。
(二)光照。紅薯喜光,在光照充足的情況下,葉色較濃,葉齡較長,莖蔓粗壯,莖的輸導組織發達,產量較高。如果光照不足,則葉色發黃,落葉多,葉齡短,莖蔓細長,輸導組織不發達,同化形成的有機營養向塊根輸送少,產量低。
每天受光時間長對莖葉生長有利,莖蔓變長,分枝數增多。每天受光12.5-13小時較適于塊根膨大。每天受光8-9小時對現蕾開花有利,但不適于塊根膨大。
(三)水分。紅薯是耐旱作物,但是,水分過多過少均不利于增產。紅薯怕淹,特別是在結薯后受淹對產量影響很大。土壤干濕不定造成塊根內外生長速度不均衡,常出現裂皮現象。總之,紅薯既怕澇,又怕旱,群眾說:“干長柴根,濕長須根,不干不濕長塊根。”要獲得紅薯高產,應根據具體條件適時適量灌水,及時徹底排澇,旱地要加強中耕保墑。
(四)養分。紅薯吸肥能力強,耐瘠薄,但要高產必須施足肥料。除氮、磷、鉀外,硫、鐵、鎂、鈣等也有重要作用。在三要素中紅薯對鉀的要求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據分析,每1000斤紅薯中含氮3.5斤,磷1.75斤,鉀5.6斤。因此,增施鉀肥,適時適量施用氮、磷肥有顯著增產作用。
(五)土壤。以土層深厚,含有機質豐富,疏松、通氣、排水性能良好的沙壤土與沙性土為好。土質粘重時,塊根皮色不好,粗糙,薯形不整齊,產量低,不耐貯藏。但沙壤土和沙性土一般肥力較低,保水力差,應通過施肥等措施逐步培肥地力,方能獲得高產。紅薯較耐酸堿,適應PH值范圍約為4.5-8.5,但以5.2-6.7為宜。土壤含鹽量超過0.2%時,不宜栽種紅薯。
根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為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塊根的形狀、皮色和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莖平臥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矩棱,綠或紫色,被疏柔毛或無毛,莖節易生不定根。
(1)纖維根,又稱細根,呈纖維狀,細而長,上有很多分枝和根毛,具有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功能。纖維根在生長前期生長迅速,分布較淺;后期生長緩慢,并向縱深發展。纖維根主要分布在30厘米深的土層內,少數深達1米以上。
(2)柴根,又叫粗根、梗根、牛蒡根,根長0.3-1米,粗0.2-2米。柴根是由于受到不良氣候條件(如低溫多雨)和土壤條件(如氮肥施得過多,而磷、鉀肥施得過少)等的影響,使根內組織發生變化。中途停止加粗而形成的。柴根徒耗養分,無利用價值,應防止其發生。
(3)塊根,也叫貯藏根,是根的一種變態。它就是供人們食用、加工的薯塊。紅薯塊根既是貯藏養分的器官,又是重要的繁殖器官。塊根是蔓節上比較粗大的不定根,在土壤同期好,肥、水、溫等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長成的。紅薯塊根多生長在5-25厘米深的土層內,很少在30厘米以下土層發生。單株結薯敷、薯塊大小、與品種特性及栽培條件有關。塊根通常有紡錘形、圓形、圓筒形、塊狀等幾種形狀。塊根形狀雖屬品種特性,但亦隨土壤及栽培條件發生變化。皮色有白、黃、紅、紫等幾種基本顏色,由周皮中的色素決定。薯肉基本色是白、黃、紅或帶有紫暈。薯肉里胡蘿卜素的含量影響肉色的濃淡。塊根里有乳汁,俗稱白漿。
莖
紅薯的莖通常叫做蔓或藤。主蔓上長的分枝叫做側蔓。蔓的長相即株型一般分為甸甸型和半直立型2種。蔓的長短因品種不同差異很大,最短的僅0.7米,最長的可達7米以上。土壤肥力、栽插期和密度對莖長也有很大影響。短蔓品種分枝多,先叢生而后半直立或匍匐生長;長蔓品種分枝少,生長期間多為匍匐生長,且莖節著土生根較多。莖粗一般為o.4-0.8厘米。莖的顏色有純綠、褐綠、紫綠和全紫幾種,也有綠色莖上具有紫色斑點的。莖的表面有茸毛,莖上有節。莖節有芽和根原基,能長枝發根。莖的皮層部分分布有乳管,能分泌白色乳汁。采苗時如乳汁多,表明薯苗營養較豐富,生活力較強,可作為診斷薯苗質量的指標之一。
葉
紅薯屬雙子葉植物。實生苗最先露出2片子葉,接著在其上發生真葉。莖上每節著生一葉,以22/5葉序在莖上呈螺旋狀交互排列。葉有葉柄和葉片而無托葉。
葉的兩側都有絨毛,嫩葉上的更密。葉片長度7-15厘米,寬5-15厘米。長、寬都因栽培條件而有很大差異。葉片與葉柄交接處有2個腺體。葉柄長度6-23厘米。葉片形狀很多,大致分為心臟形、腎形、三角形和掌狀等,葉緣又可分為全緣和深淺不同的缺刻。紅薯葉形變異多,不僅品種間變異顯著,而且同一植株在不同生育階段和不同著生部位的葉形也有較大的變異。葉片、頂葉、葉脈(葉片背部葉脈)和葉柄基部顏色可概分為綠、綠帶紫、紫等數種,為品種的特征之一,是鑒別品種的依據。
花
紅薯在植物學上屬被子植物門,具有開花本能,然而各紅薯區自然條件差異大,不同品種開花所要求的外界環境條件有別,所以,紅薯在各地的開花情況也有很大差異。在北緯23度以南,中國夏秋薯區的南部以及秋冬薯區,一般品種均能自然開花;而在中國偏北地區長日照條件下,則很少自然開花。紅薯的花單生,或數朵至數十朵叢集成聚傘花序,生于葉腋和葉頂。呈淡紅色,也有紫紅色的。其中形狀似牽牛花(呈漏斗狀)。一般較小。花萼5裂,長約1厘米。花冠直徑和花筒長2.5-3.5厘米,蕾期卷旋。紅薯花是兩性花,雄蕊1個,長短不一,2個較長,都著生在花冠基部。花粉囊2室,呈縱裂狀。花粉球形,表面有許多對稱排列的小突起。雌蕊1個,柱頭多呈2裂,子房上位,2室,由假隔膜分為4室。紅薯花晴天在早晨開放,到下午閉合凋萎。紅薯為異花授粉作物,自交結實率很低。
世界分布
紅薯分布于南美洲及大安地列斯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全球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主產于北緯40°以南)。
中國分布
紅薯主要分布于中國北京、山東、河南、天津、河北、東三省、內蒙古、云南、四川、湖北、甘肅、安徽、福建、陜西、湖南 、廣東、江蘇、江西等地。全國主產區分別是:安徽泗縣(中國山芋之鄉)、河北盧龍、福建連城、河南開封、鄧州、山東泗水、四川南充等地區。開封雙季節沙地紅薯‘上市較早6月上市’體型較好;
育苗方法
紅薯需在移栽種植前2個月育苗,即春薯在1月下旬開始育苗,秋薯在6月中下旬育苗,早冬薯在8月上中旬育苗。可采用一次性育苗,也可以分次繁殖。
每年進行選種育苗提純復壯。要在無病毒病和瘡痂病病區,且品種一致的田塊選種,選擇薯形長、勻、無棱溝、直、皮光滑、無病蟲斑和傷痕的中型種薯做種,種植前用1.0%硫酸銅液或2%的氫氧化鈉溶液浸5~10min[3] ,也可用Bt、白僵菌等有機生產允許的生物菌劑浸泡種薯2h,最好采用紗網大棚無蟲條件繁殖脫毒苗。
苗床基肥要施足,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漚制有機肥500~1000kg、礦質鉀鎂肥50kg。下種前用石硫合劑或石灰對苗床進行消毒或悶棚消毒。
苗期管理
紅薯育苗期間根據苗情適時追肥,肥料用經有機認證的或經有機認證機構許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NPK養分總含量≥6%,有機質含量≥40%),育苗期追肥總量每667平方米一般為250kg。第1次“紅芽”期,一般施稀薄肥水;當苗高10~13cm時,可進行第2次追肥。每次施肥后,都要用清水潑澆洗苗,
防止肥料粘附幼苗而引起燒苗現象。
培土可分2~3次進行,苗高10cm左右,即可進行第1次培土,隔7d進行第2次培土,共培土3~5cm。培土最好用肥沃疏松細土拌和焦泥灰或腐熟堆肥,均勻撒入苗床中。培土可與施液態肥料結合進行,做到先培土后施肥,使土壤和幼苗基部密切結合,以利早發、多發新根。
下種后每隔15d噴施1次Bt等有機生產許可的生物菌劑和300倍茶麩水,撒1次草木灰;并在苗床周圍或育苗棚外放性激素誘捕器。
苗床管理還要抓好保溫、保濕、通風等措施,以溫度為主。出苗前,晚上要蓋草簾,保持床溫25~35℃。出苗后溫度控制在20~25℃,要防止高溫灼苗,如膜內溫度超過30℃,要及時通風散熱,防止燒苗。寒潮來臨時要做好保溫工作。
種薯出苗前一般不澆水,以利高溫催芽、防病和出苗。如苗床過干,可用噴霧器在苗床上噴清水。出苗后要注意苗床濕度,當苗床發白時要及時澆水,濕潤床土和澆灑稀肥水,以促進薯苗生長;苗床過濕時,及時揭膜通風。
營養
紅薯塊根中含有60%-80%的水分,10%-30%的淀粉,5%左右的糖分及少量蛋白質、油脂、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灰分等,若以2.5Kg鮮紅薯折成0.5Kg糧食計算,其營養成分除脂肪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含量都比大米、面粉高,且紅薯中蛋白質組成比較合理,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特別是糧谷類食品中比較缺乏的賴氨酸在紅薯中含量較高。此外紅薯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胡蘿卜素、維生素A、B、C、E),其淀粉也很容易被人體吸收。[8]
1.胡蘿卜素
維生素A素有“護眼小衛士”之稱,維生素A是由胡蘿卜素轉變而成的。紅薯中富含豐富的胡蘿卜素,能提供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A含量可高達40mg/100g鮮白地瓜,胡蘿卜素被人體吸收后,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能維持正常的視覺功能。
2.食用纖維
白地瓜所含纖維相當于米面的10倍,其質地細膩,不傷腸胃,能加快消化道蠕動,有助于排便,清理消化道,縮短食物中有毒物質在腸道內的滯留時間,減少因便秘而引起的人體自身中毒,降低腸道致癌物質濃度,預防痔瘡和大腸癌。同時纖維素能吸收一部分葡萄糖,使血液中含糖量減少,有助于預防糖尿病。
3.糖和蛋白結合物類
白地瓜含有豐富的粘液蛋白,這是一種多糖與蛋白質混合物,對人體有特殊的保護作用,能保持消化道、呼吸道、關節腔、膜腔的潤滑和血管的彈性,由于這種物質可防止物質在動脈管壁上沉積而引起的動脈硬化,可以防止肝及腎臟等器官結締組織的萎縮,可以減緩人體器官的老化,提高肌體免疫力。白地瓜還含有糖蛋白,具有很好的抗突變、降血脂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4.鉀
白地瓜含鉀量高,它可以減輕因過分攝取鹽分而帶來的弊端。鉀還是保護心臟的重要因素。由于鉀是堿性元素,白地瓜pH值為10.31,是生理堿性食品,有中和體液的作用。適當食用白地瓜,有利于保持血液的酸堿平衡,對人們的健康、發育和智力開發都有益處。
5.抗癌物質
白地瓜中有一種叫“去氧表雄酮”的生理活性物質,可以預防結腸癌和乳腺癌,對腦細胞和內分泌腺素的活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故能延緩智力衰退和增加人體的抵抗力。含有較多的胡蘿卜素、賴氨酸、植物纖維、去氫表雄酮,能預防腸癌和乳腺癌。
食療
紅薯含有豐富的淀粉、維生素、纖維素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還含有豐富的鎂、磷、鈣等礦物元素和亞油酸等。這些物質能保持血管彈性,對防治老年習慣性便秘十分有效。遺憾的是,人們大都以為吃紅薯會使人發胖而不敢食用。其實恰恰相反,紅薯是一種理想的減肥食品,它的熱量只有大米的1/3,而且因其富含纖維素和果膠而具有阻止糖分轉化為脂肪的特殊功能[8]。
紅薯不僅是健康食品,還是祛病的良藥。《本草綱目》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紅薯蒸、切、曬、收,充作糧食,稱做薯糧,使人長壽少疾。」《本草綱目拾遺》說,紅薯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金薯傳習錄》說它有6種藥用價值:治痢疾和瀉泄;治酒積和熱瀉;治濕熱和黃疸;治遺精和白濁;治血虛和月經失調;治小兒疳積。《陸川本草》說,紅薯能生津止渴,治熱病口渴。
紅薯含有大量不易被吸消化酵素破壞的纖維素和果膠,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及腸胃蠕動,從而起到通便作用。另外,它含量豐富的β-胡蘿卜素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有助于清除體內的自由基。實際上紅薯還是一種理想的減肥食品。
芝麻百科芝麻,又名脂麻、胡麻,是胡麻的籽種,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60-150厘米。它遍布世界上的熱帶地區以及部分溫帶地區。芝麻是中國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農業百科農作物
玉米百科玉米,原名:玉蜀黍,別名:羅谷·棒子、包谷、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蘆、大蘆粟,潮汕話:幼美仁,禾本科、玉蜀黍屬一年生高大草本。稈直立,通常不分枝,基部各節具氣生支柱根。...農業百科農作物
油菜花百科油菜花,別名蕓薹,原產地在歐洲與中亞一帶,植物學上屬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在我國栽培較廣,以長江流域和以南各地為最多...農業百科農作物
燕麥百科燕麥為禾本科植物,《本草綱目》中稱之為雀麥、野麥子。燕麥不易脫皮,所以被稱為皮燕麥,是一種低糖、高營養、高能食品。燕麥性味甘平。能益脾養心、斂汗。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可用于體虛自汗、盜汗或肺結核病人。煎湯服,或舂去皮作面蒸食及作餅食。...農業百科農作物
亞麻百科亞麻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天然植物纖維,距今已有1萬年以上的歷史。亞麻是純天然纖維,由于其具有吸汗、透氣性良好和對人體無害等顯著特點,越來越被人類所重視。同時,亞麻還是油料作物,亞麻油含多量不飽和脂肪酸,故用來預防高血脂癥和動脈粥樣硬化。...農業百科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