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留守婦女劉能玉 種西瓜增收 |
作者:孫曉璇 文章來源: 更新時間:2015/9/21 17:45:53 |
|
隨著酷暑的即將到來,最令人心癢的水果,莫過于西瓜了。 筆者來到瀘州市納溪區上馬鎮太平村8組321國道邊,51歲的留守婦女劉能玉捧出剛從地頭采來的一個西瓜,用刀輕劃三五下。清脆的聲響中,瓜分8塊,香氣撲鼻。不大會兒,一個西瓜被吃得精光。客人唇齒尚在回味,劉能玉就一臉喜悅娓娓道起她這幾年靠種西瓜增收的“致富經”來。 科技種出優質瓜 來到納溪區上馬鎮太平村8組劉能玉的家,只見房前屋后,山坡上、田塊里和柚子樹下,都是郁郁蔥蔥長勢喜人的西瓜,一個個西瓜密匝匝地睡地地頭。喜得劉能玉連連說:“靠科技種西瓜就是不一樣,不僅品質超群,產量也高得多。” 今年51歲的劉能玉是村里的柚子種植“女狀元”,長年種植柚子都在10畝以上,年入近10萬元。2010年,為了擺脫一年只靠柚子增收的獨路,她就開始利用自己的柚子空地種植西瓜,同時撿拾別人外出務工的土地規模種植西瓜。今年,劉能玉的西瓜種植面積就達到了12畝。 “種植西瓜必須要靠科技。”劉能玉告訴筆者,種植西瓜重要的是品種的更新和種植新技術的應用。每年,在西瓜品種的選擇上,劉能玉總要先人一步。這幾年他先后種過黑米西瓜,口口脆、早春紅玉、冰糖麒麟等,“只有改換優良品種,人無我有,人有我先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除了不斷更換品種,標準化種植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目前劉能玉已琢磨出了一套科學的技術,她這幾年都是利用地膜覆蓋技術,每年都是起溝開壟,確保了西瓜地能排能灌。同時每隔兩年就輪換種其它作物,以改良土壤減少病菌侵害。“新技術、新品種、減少重地,既充分利用了土地,也提高了經濟效益。越是優質品種,越需要標準化生產。” 如今,經過幾年的經驗總結和在品種上先人一步,劉能玉又變身為太平村赫赫有名的 “西瓜大王”。 背靠國道不愁銷 “老板,來稱2個西瓜……”自6月西瓜開始陸續上市上以來,途經納溪區上馬鎮太平“產業新村”聚居點那寬闊的321國道兩邊,很多過往車輛都停靠下來,順帶買上3個2個西瓜回家,樂得劉能玉笑逐顏開,“自打種西瓜以來,我的西瓜就從沒有挑到市場上賣過,足不出村每年卻比周邊村民的西瓜要賣得快、賣得遠,多虧了穿村而過的這條321國道,要不然,我可能還不會加入到西瓜種植中來呢。” 筆者看到,在太平村長達1公里多的“產業新村”聚居點公路兩邊,均安裝了水泥樁隔離帶,劉能玉的西瓜攤擺放在隔離帶內,過往車輛就停在隔離帶外的公路邊,攤位上一個個色澤光鮮、品質上乘的西瓜,無不吸引往車輛司機和行人的眼球。“太平村這條自發形成的這條‘水果一條街’已有近30年,以前是以路邊為‘街’,不僅為村民省去了肩挑背馱之苦,因村民恪守誠信經營,才讓這條‘水果街’屹立30年不倒,響譽四方。”劉能玉說起這條“水果街”就盛贊有加。 去年初,為了徹底消除公路兩邊攤點的安全問題,上馬鎮結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在太平村建設“產業新村”聚居點,并結合聚居點建設重新規劃了“水果一條街”,并用水泥樁進行隔離。 由于劉能玉的西瓜選擇在公路邊的聚居點家門口銷售,雖然西瓜才開始陸續成熟且未進入炎夏,但因過往車輛流量大,每天她都能賣出200多斤西瓜。 據劉能玉介紹,由于銷路好,加之價格高,今年她的12畝地膜西瓜除去生產成本,可實現純收益近10萬元,平均每畝達8000多元。更令她欣喜的是,由于種西瓜來錢快,今年在她的帶動指導下,僅她所在的太平8組,就有16戶村入加入進來,種植面積達到130多畝。 香瓜的市場前景廣闊,規模化種植前景看好,帶動了經濟效益,有著良好的發展空間。為了保證產業的發展,產業實現綠色轉型,帶動農民增收更有后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