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農村金融扶貧及創新調研報告》顯示,在金融扶貧實踐中,全國各地相關參與主體積極探索,在制度設計、管理機制以及金融服務與產品方面大膽創新,積極助推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貧困人口增收。
一是建立信息共享與監測評估機制,金融監管部門與政府扶貧辦建立了金融扶貧信息共享機制,開發了金融精準扶貧信息系統,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貸款信息一目了然、動態更新。
二是多措并舉降低貧困地區、貧困農戶融資成本。
三是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和金融服務模式,增加貧困地區有效金融供給,以滿足貧困戶多樣化金融需求。
四是精準助力產業扶貧,金融機構因地制宜,積極對接財政資源,促進了金融扶貧與產業扶貧的融合發展,帶動了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的產業發展。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獨特優勢,在幫扶貧困地區企業上市、創新金融產品方面探索出了新路徑。
五是精準對接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短板,根據貧困地區實際和融資需求,為其道路交通、安全飲水、環境整治等短板基礎設施提供金融支持。
六是通過消費扶貧帶動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金融機構通過直接采購貧困地區農產品或搭建銷售平臺的方式帶動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
七是通過派駐扶貧干部方式定點扶貧,提升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可得性。
八是積極開展金融扶智,不少金融機構為貧困地區培訓村干部、村民,普及金融扶貧政策與知識,提升貧困人口金融素養與道德修養水平。
作為金融扶貧及創新課題調研組成員,國研經濟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李布表示,“總體來看,金融扶貧特色鮮明,成效顯著。通過緊密配合國家扶貧政策,金融扶貧政策體系日益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得以擴面提質,農村貧困群體的經濟活力得以激發。”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金融扶貧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為更好地探索農村金融助力緩解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將農村金融的可獲得性納入緩解多維貧困的目標,金融扶貧及創新課題組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推進金融扶貧工作。
一是強化金融扶貧的“造血式”扶貧能力與效率。創新金融扶貧機制,充分運用金融手段調動相對貧困人口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推動扶貧與扶智、扶志深度結合,為相對貧困人口提供一攬子金融扶貧產品與服務。
二是推動相對貧困人口信用評估體系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精準刻畫相對貧困人口的信用特征,完善金融扶貧信用體系;促進各類金融機構既有農村信用評估數據的共享共用。
三是注重發揮合作性金融的減貧作用。在緩解相對貧困中,合作性金融相對于商業性金融更具優勢,對合作性金融機構參與金融扶貧實施以獎代補政策,根據其扶貧成效進行適當的財政獎勵與補貼。
四是全力助力金融教育減貧。除了對教育發展提供足額的融資外,還應聚焦相對貧困地區的青少年(中小學、職業技術學校)開展金融財商素養教育。
五是積極助力綠色減貧。金融扶貧參與主體應對扶持地區的綠色產業進行篩選,對其進行信用評級,綜合綠色產業本身的發展前景以及對相對貧困戶的吸納、帶動情況,決定其授信額度;探索助力建立綠色資源交易平臺,開展綠色資源抵押、質押等金融創新試點,有效放大綠色減貧效應,提升綠色減貧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