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棉花自身
棉花耐旱性、耐瘠性、適應性、抗逆性、恢復性、補償性、可塑性等均較突出,調控手段較多,這些增產增收潛力,都待挖掘。例如,可利用棉花主根入土深的特性,促使根系下扎,充分吸收利用土壤深層的水分養分,在不增加水肥投入條件下,轉化為增收因素。
二、天氣
5-6月棉花處于苗期和蕾期,喜歡較干旱的天氣條件,以利于蹲苗和穩健生長,這時北方多數年份降雨較少,日照充足,適合棉花穩長。7月中旬-8月上旬棉株處于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劇烈并進階段,也是需水需肥高峰,而此時北方多數年份雨熱同期,能滿足開花結鈴需要。8月下旬-9月下旬,棉花進入吐絮期,需要空氣濕度較低的晴朗天氣,而此時北方秋高氣爽,利于棉鈴吐絮和秋桃發育。這些光、熱、水、氣恰到好處的適時供應,都是大自然免費饋贈的。結合以往天氣規律,跟蹤當年天氣變化,做到適應植棉、借力植棉,能發揮天氣潛力,助力增收。
三、土地
北方宜棉區人均土地資源較多,作物種植調節回旋余地較大,糧經作物占地矛盾不太尖銳;再加上北方水資源較為匱乏,節水形勢緊迫嚴峻;而棉花較耐瘠薄地和劣質地;所以,北方有些地區,種棉比種其他作物更具優勢。
在棉花生長季沒有澆水條件的河北省低平原部分地區和山東省、河南省部分丘陵崗坡地,都是可以植棉地。棉花只要能保住苗,一般就不會絕收。在這點上,其他作物都難比擬。
四、土壤
北方棉田多位于平原,土壤質地較細,土層較厚,能發輝棉花主根較深、根系較發達的優勢。北方土壤中富含棉花需要較多的鉀營養元素,雖然大部分鉀化合物不能被棉株直接吸收利用,但在一定的耕作條件和天氣條件下,會源源不斷地釋放出速效鉀供應棉株,能節省下不少鉀肥投入。
五、勞力資源
北方大部分宜棉地區,有能勝任管棉的農村留守勞力。他們對棉田一般作業駕輕就熟。每戶植棉5-10畝不用雇工。婦女勞力不能完成的機械作業,或由社會化服務解決,或由在附近打工的家人輔助,或與親友換工。所以,管棉勞力不是植棉制約因素。
有的農戶有勞力條件,仍棄棉,主要是植棉無收益,或收益很低,如果有了足夠效益,相信會轉化為植棉動力。
六、植棉者智力
這是開發潛力最大的植棉增收因素。以往的植棉多以體力為主,若過渡到以智力為主,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有較長的路要走。正因為棉花管理的技術性較強,遇到的難題較復雜,需要解決的矛盾較多,所以這個問題更顯重要。2017年植棉勝任者,需具備較多的知識和技能。差距就是潛力。在新的植棉主體出現前,靠對現有植棉戶的培訓提高,仍有可為。如進一步發展到通過交流研討,厚植種棉動力,則又將植棉提升為更高層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