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池塘鳊魚種培育技術 |
作者:王丹 文章來源:網絡 更新時間:2017/9/9 16:37:11 |
|
一、培育池條件培育池應靠近水源,水質清新,交通便捷,電力配套,周邊環境安靜,無高大建筑物,無工業、農業和生活污染。培育池為東西向的長方形,面積以3~5畝為宜,池埂寬實,坡比為1:3,水深為1.5~2.0米,池底基本平坦不滲漏,土質以壤土為佳。池中應建有獨立的進、排水渠,以防止病原交差傳染,并根據養殖實際需要,配備適當功率的增氧、排灌、投餌等機電設備。 二、清塘施肥夏花入池前15天用每畝125~150公斤的生石灰帶水清塘,以殺滅病原菌及野雜魚。夏花入池前7~10天,向池內投施用EM菌發酵好的畜、離糞肥(最好是雞糞),每畝施肥量為200~300公斤,以培肥水質,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為接將入池的夏花提供天然生物餌料。生物餌料適口性好,營養全面,是任何人工餌料無法替代的,是增強魚種體質、降低發病率、提高成活率和加快培育速度最重要的物質基礎。 三、夏花投放鳊魚夏花的放養密度為每畝8000~10000尾,于7月中、下旬放養。另外可在每畝可搭配放養鯽魚夏花500尾、鰱魚夏花1000尾,鳙魚夏花500尾,于8月上、中旬放養。夏花入池前需用2%~3%的食鹽溶液藥浴5~10分鐘,以殺滅體表病菌及寄生蟲。 四、水質調節培育前期將池水深度控制在0.8~1.0米,中期控制在1.5~2.0米,后期控制在1.2~1.5米。每5~7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保持池水清新。每10~15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30%,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每半月使用1次生石灰,每畝用量為10~15公斤,調節ph值在7.5~8.5之間。每隔10~15天潑灑1次調水凈底威,每畝用量為50~75克,以改善水質和底質,為魚種生長發育營造舒適、快樂的“生態家園”。 五、科學投喂鳊魚種培育期間以投喂顆粒飼料為主,但為滿足鳊魚種的生長需求,還應搭配適量的青綠餌料。培育前期,投喂蛋白含量為30%左右、粒徑為0.3~0.5毫米的顆粒飼料,日投喂、2次,投飼率為3%~4%;培育中期,投喂蛋白含量為26%~28%、粒徑為0.8~1.0毫米的顆粒飼料,日投喂3~4次,投飼率為4%~5%;培育后期,投喂蛋白含量為23%~25%、粒徑為1.5毫米的顆粒飼料,日投喂2次,投飼率為3%左右。顆粒飼料的具體投飼量應根據季節、天氣、水質、水溫和魚種的生長情況靈活掌控。青綠餌料的主要品種有浮萍、切碎的新鮮蔬菜葉及池邊種植的鮮嫩牧草等。培育前期青綠餌料的畝投放量為10公斤,中、后期為20~30公斤,一般掌握以當天吃完為宜。 六、防病治病堅持“防病為主,治病為輔,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針,嚴格控制魚種疾病。一是堅持清池消毒、夏花消毒、食場消毒、工具消毒,防止魚種發病;二是每半月使用1次生石灰和漂白粉交替殺菌,防止細菌性疾病;三是每月投喂1次用大蒜素配制成的藥餌,日投喂2次,連喂3~5天,防治腸炎病;四是每雙月使用1次魚蟲殺星,每畝•米水深用量為12~15毫克,防止寄生蟲病。一旦魚種發病,應及時診斷病因,“對號入座”,選擇國家允許的高效低毒、無副作用的藥物進行治療,并嚴格按照藥品使用說明書的規定,科學確定下藥量,以免應用藥過量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七、魚種越冬當水溫降至10℃以下時,魚種已基本不吃食,此時可以拉網并塘。將魚種按不同的種類和規格計數囤養在水位較深的池塘中,讓其保膘越冬。一般每畝放養規格為10~13厘米的魚種40000尾左右;每畝放養規格為15~20厘米的魚種30000尾左右。有條件的地方,可于年底前將魚種直接放入成魚池塘中,無需專設越冬池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