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鵝養殖管理與疫病防控 |
作者:文博 文章來源: 更新時間:2016/5/30 14:58:09 |
|
鵝養殖管理技術:鵝的飼養管理與疫病防控鵝養殖管理 1、種鵝養殖生長期的培育10周齡以前為種鵝的生長期,其培育過程雖與肉鵝的飼養大致相同,但又有區別。肉鵝強調生長速度以達到盡快上市的目的,而種用雛鵝則必須培育成具有較好繁殖力、適合于種用的體況。將春孵鵝留為種用,性成熟時間為6~7個月,種鵝剛好在9月初約為220~240日齡時開產。 育雛前期(3周齡內)采用網上飼養效果較好,衛生條件、成活率、飼養密度、育雛舍利用率、生產成本等都優于地面飼養。3周齡后雛鵝各系統機能有所提高時可采用地面飼養,在中雛期應鋪上墊料。進雛前應準備好育雛舍,包括全面消毒,配齊工具、飼料、保溫設施等,并在進雛前試溫。 留種雛鵝應盡快運至育雛舍,進行初次飲水調教,俗稱開飲。第1周飲水中需加入復合維生素,必要時加入抗菌藥物。剛出殼雛鵝可用全價配合雛鵝料撒在墊布上任其采食,第2日起在飼料中混入適量青料投喂,牧草切成0.2~0.5厘米長,隨著日齡的增加而逐漸放長牧草長度和增加青料量。根據鵝的生長規律,舍飼鵝在4~5周齡,放牧鵝在6~7周齡的日增重最高,達到生長高峰。 營養水平對其生長速度有較大影響,前期生長較快必須供給足量和營養水平較高的日糧,使其發揮最大的生長潛力。中后期是羽毛和骨架迅速生長階段,第6周時,當主翼羽長至3.3厘米后,容易向外翹出,成熟后影響配種,此時應適當控制日糧,防止主翼羽生長過度,精料控制在200克/(只天)左右。7周齡時腹部新羽長齊可不用墊料,8周齡起加大精料量,盡快促進新羽生長,機體得到充分發育,滿足選種需要。 2、后備鵝的飼養管理飼養至11周齡,鵝群新羽基本長齊,進行第二次選種。選擇健康、生長發育快、體型巨大勻稱、外貌特征符合品種特征的留種。體型、體重大,早期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是肉用種鵝選擇的重要指標。留種數量在符合品種特征的基礎上多留10%左右,以供第3次選種。同時公母分群飼養,以后公鵝在各個飼養階段要投喂的精料比母鵝多出10~20%,使公鵝始終保持良好的體況,以保證其體成熟和性成熟,提高配種能力。 12周齡時,鵝群進行第2次換羽,需1個月左右。在換羽期至限飼期這一階段,后備鵝骨架、被羽等身體各系統發育尚未完全,體重繼續增加,仍有較高的營養需求,但又不能投喂過量的日糧,以免導致過肥、早熟、浪費飼料。11周齡逐步減少精料量至250克/(只天)左右,混合粗料,包括青料和谷殼,早晚各喂1次。部分谷殼作為填充料,使鵝吃飽,擴大消化道容積,訓練其耐粗飼能力,為進入限飼期做準備。 3、種鵝的飼養管理良好的飼養管理是種鵝繁殖力的重要保證。后備鵝飼養至預產期,發育充分、體質健壯、被毛密實有光澤、第二性征明顯,有利于第3次選種和產前定群。入選種公鵝是否優秀,對于種蛋受精率起決定性作用。優秀公鵝表現昂首闊步、叫聲洪亮、頭大額寬、肉瘤發達端正、喙不過長、眼有神、頸粗大、體大健壯、體軀呈方形,各部勻稱、脛長、腳粗大且間距寬母鵝表現母性好、溫馴、體態豐滿、面部清秀、頸不過短、胸深腰腹闊、被毛緊密有光澤。將入選種鵝分成每群120只左右,飼養效果較好,又便于管理,公母比為1∶5~6。 種鵝每年產3~4巢蛋,當種鵝群在每巢的產蛋高峰時,因產完一巢蛋的抱窩鵝增多,采食量下降至200~220克/(只天),此時應減少投料量,隨著醒抱鵝的增多而逐步恢復投料量。 產蛋期間,縮短母鵝就巢時間對提高產蛋量有明顯作用。當發現母鵝有戀巢表現時,及時將其隔離1~2周,只供給飲水和青料,判斷其醒抱后,前3天喂少量配合糧,使其恢復消化功能再放回大群。 4、休產期的飼養管理種鵝產蛋期為7~8個月,飼養至翌年4月下旬時母鵝開始停產,公鵝配種能力降低,受精率下降,羽毛枯萎,進入休產期。此期的飼養目的是消耗母鵝體脂和降低飼養成本,選擇和淘汰種鵝,補充后備鵝。在最后一巢的產蛋高峰后,需減少配合日糧的精料含量。至4月底產蛋完全停止,精料含量減至140~150克/(只天),只投喂1次配合日糧,以放牧或投飼牧草為主。 鵝養殖之疫病防控 疫病的防治與飼養管理是一個有機統一體,直接影響種鵝飼養管理的效果。種鵝養殖場需建立嚴格的獸醫衛生防疫制度,嚴格地實施各項常規防疫措施,制訂合理的免疫程序,密切注意疫病流行動態,真正做到防重于治。對鵝影響大的主要是幾種傳染病:小鵝瘟、鵝副黏病毒病、禽流感、大腸桿菌病等。小鵝瘟和鵝副黏病毒病在行業中已得到有效控制,在1日齡接種抗小鵝瘟血清0.5毫升/只,14日齡接種小鵝瘟弱毒疫苗1羽份/只,開產前接種中毒疫苗2~3羽份/只在20~30日齡接種鵝副黏病毒疫苗1羽份/只,開產前接種2~3羽份在2~4周齡接種禽流感疫苗0.5毫升/只,每3個月加強免疫一次,每次1毫升/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