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國燕麥的生產狀況 |
作者:張曉晨 文章來源:網絡 更新時間:2015/7/16 10:26:46 |
|
燕麥是一種古老的農作物,耐寒耐瘠,適宜生長在高寒冷涼以及高海拔地區。相傳在公元前幾千年,燕麥就和小麥、大麥混生在一起,后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發現燕麥也是一種很好的糧食作物。世界各國分類學家一致公認,我國是大粒裸燕麥的初生基因中心,我國特有的裸燕麥除了具有普通栽培皮燕麥的所有優點外,還具有加工方便,出成率高,耗能低的優點。1898年美國桂格麥片公司首次機械化加工燕麥片,一百多年來一直沿用帶稃的普通栽培燕麥作為原料,但稃殼重占籽實重的25%-40%,去殼過程中必需多次進行研磨、過篩,耗能較大,設備要求多,現今該公司渴望用我國的裸燕麥取代皮燕麥加工麥片。我國的裸燕麥具有獨特的地域優勢。 從栽培地域上看,我國栽培的裸燕麥(莜麥)距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歷史上,我國的裸燕麥種植面積和區域遠比現在大得多,華北,西北、東北、西南及江淮流域都有大量種植,北起遼寧和內蒙古,南至云南和貴州,東從山東和河北,西到西藏和新疆,后來由于生態條件的變遷和新興作物的倡導,使其種植區域和面積逐漸縮小。 從栽培面積上看,建國前全國約有18個省區種植裸燕麥,種植面積約200萬hm2左右(1936年統計),建國后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全國種植約130多7jhm2左右,其中內蒙古53萬hm2,最高曾達67萬hm2,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居于當地各類作物的首位,其次是河北省約27萬hm2;山西約20多萬hm2以華北地區為最多,約占全國裸燕麥總面積的四分之三。西北地區主要集中于六盤山兩側和祁連山以東;西南地區主要在大小涼山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和自治區,也都有一定面積的種植。這種分布情況,與裸燕麥(莜麥)的生物學特性相適宜。近年來,隨著“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實施,過去種植裸燕麥的坡地、瘠薄地被樹和草代替,裸燕麥的播種面積逐年減少,目前全國年實際播種面積約53萬hm2,各種小雜糧和區域性作物受到重視,裸燕麥生產上過去那種低待遇的狀況正在改變,這預示著裸燕麥生產必將有一個新的發展。 從產量情況看,燕麥一般均種植在瘠薄的旱地,受氣候條件、生產條件和品種等的影響,裸燕麥產量低而不穩。大致趨勢是隨莜麥生育期降雨量的變化而變化,降雨多產量就高,反之則低。1951年產量僅349.5kg/hm2,1976年最高為1516.5kg/hm2。從1949年至1988年40年平均產量僅767.2kg/hm2。進入1990年以后,隨著生產條件的改變和優良品種的推廣,產量不斷上升,目前,裸燕麥平均產量穩定在1500kg/hm2左右,其中肥沃二陰灘地歷年平均產量3000kg/hm2以上l較肥平灘地和肥坡地歷年平均產量2250kg/hm2左右l瘠薄旱灘地和旱坡地歷年平均產量l125kg/hm2左右。 我國裸燕麥的優勢產區分布:我國燕麥栽培歷史悠久。目前全國有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陜西、寧夏、新疆、青海、西藏、河南、安徽、重慶、云南、貴州、四川、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約210個縣種植燕麥。其中主產區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陰山南北,河北省的陰山、燕山余脈,山西省的太行山、呂梁山,播種面積約占全國的70%以上,其次是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的六盤山、賀蘭山地區以及云南、貴州、四川的大小涼山,播種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20%以上。 我國燕麥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西南地區。根據栽培制度、品種生態類型劃分為華北春燕麥區、西北春燕麥區和西南秋燕麥區3個區。其燕麥種植分布及優勢產區是: 華北春燕麥區:本區包括內蒙古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盟,山西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河北張家I:1、承德市等。其中優勢產區是內蒙古固陽、武川、興和、察右中旗、化德、商都、寶昌;河北張北、沽源、康保、尚義、崇禮l山西左云、右玉、平魯、山陰、神池、五寨。本區是我國春燕麥的主產區,常年種植面積約20萬hm2。現主要應用品種是冀張莜4號、冀張莜6號、雁紅10號、壩莜1號。 西北春燕麥區:本區包括甘肅定西地區、平涼市,青海海北州、西寧市,寧夏固原市,陜西榆林市。優勢區域是定西、會寧、通渭、漳縣、隴西、岷縣、靜寧、莊浪,寧夏固原、彭陽、西吉、海原,陜西定邊。本區燕麥面積約6.7萬hm2,主要應用品種是定莜l,2,3號。 西南秋燕麥區:本區包括云南麗江市、楚雄、迪慶州、昭通市,四川涼山州,貴州畢節地區。優勢區域是云南迪慶、寧蒗、大關、魯甸、巧家;四川木里、昭覺、布拖、美姑、金陽、越西;貴州威寧、赫章。常年種植面積約8萬hrn2,以地方品種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