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線09月09日訊 9月5日,在位于普陀區六橫鎮臺門中心村的一片大棚田地里,今年66歲的劉佐行一個勁地夸著自家種出來的火龍果:“阿拉種出來的果子入口更甜,汁更多。”
當記者走進位于臺門中心村的火龍果試種基地時,一排排掛滿了黃花、紅色果實,有些酷似仙人掌的植物,讓記者以為走進了仙人掌種植園。“來,嘗一個六橫產的火龍果。”果園主人劉佐行邊說邊在大棚里挑了個熟透的火龍果,熱情地招呼著記者品嘗。
火龍果最初引進我國時主要種植于臺灣地區,目前海南、廣西、廣東、福建等地也進行了試種。在六橫種植草莓已有數年經驗的劉佐行了解到,與六橫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相近的臺州仙居,居然也種起了火龍果且效益不錯,就萌生了種植火龍果的念頭。
2011年,六橫管委會漁農科負責人帶領劉佐行一起去仙居實地考察。在六橫管委會的資助和技術指導下,劉佐行在臺門中心村用2畝地試種火龍果。
熱帶水果在六橫島會不會水土不服,引進之初劉佐行一直有些忐忑不安。由于火龍果為熱帶、亞熱帶喜溫性水果,六橫冬季的低溫是火龍果種植的最大難題,劉佐行在漁農部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在冬季為火龍果“穿”上了兩層薄膜衣。“遇到氣溫低于5攝氏度,還得再加上一層。”此外,海島上時常可見的大風乃至臺風,也是影響火龍果種植的一個重要因素。“猛烈的大風極易吹斷細長的藤蔓,刮落沉甸甸的果實。去年臺風來的時候,就吹斷了好多。”劉佐行說,今年,他已在果樹藤蔓長果實的部分用塑料網將底部固定,以更好地保護果實。
為了保證口感,劉佐行在果園里多施以人工肥。“火龍果樹的盛產期為30年,基本不受病蟲害影響,不用打農藥,以后還可進行蔬菜套種等,只要做好防低溫和大風工作,火龍果比種草莓還簡單。”劉佐行說。 火龍果基本在每年的5月初開花結果,平均每年可收獲12批次左右。到今年9月4日止,該基地第三批火龍果已基本采摘完畢,第四批也已開始開花結果。據介紹,六橫本地產的火龍果自今年6月初上市就供不應求。鑒于廣闊的市場前景,明年劉佐行將把火龍果種植擴種到8畝。記者從六橫管委會漁農科了解到,明年產自六橫的火龍果將作為當地特色果品在相關農產品展銷會上展示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