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青菜新品種在錫試種推廣老發頭里的味道又回來了 |
作者:王蕓茜 文章來源:網絡 更新時間:2015/7/9 17:46:15 |
|
專家說本地白梗菜消失了十幾年,好在省農科院培育的青菜新品種正在錫試種推廣,其中一個叫“東方18號”的口感接近于它轉眼立冬了,在無錫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冬菜勝如夏肉。”昨天一早,退休教師吳先生到菜場買青菜,轉了一圈后感慨萬分:還是懷念“老法頭”里的本地白梗菜。而據記者了解,一項由省農科院培育的青菜新品種正在錫進行品種評比試驗,其中一個叫“東方18號”的品種口感和白梗菜相當接近,正在菜農中推廣。 歷史很沉重白梗菜逐步淡出無錫人餐桌 吳先生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食物還不像現在這樣豐富,幾棵白梗菜加上蒜香或是幾只無錫面筋清炒,口感酥爛清香,總能讓人食指大動。以前雙親還健在時,洛社老家的自留地里總少不了白梗菜。到了隆冬就開始吃經了霜凍的塌棵菜,炒上一盤,吃起來糯糯的,食欲大增。 惠山蔬菜站站長余漢清表示,白梗菜曾在無錫人餐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吳先生所說的白梗菜名稱叫“矮雜1號”,還有一個品種就是“矮腳黃”。這兩個品種是由南京農業大學上世紀八十年代培育出來的,菜籽經南京種子公司經營批發流通到無錫菜農中。由于生長時期較長,可以從清明節一直吃到初冬,是無錫市民餐桌上一年四季最主打的青菜品種。 “矮雜1號”是雜交品種,每年都要通過雜交制種來進行繁殖育種。后來,無錫郊區的蔬菜種子公司也倒閉了,選留種的工作自然也就斷了。由于近年來“親本”提純復壯工作做得不好,其抗病性、產量提不上去,這個品種就逐漸退化了。多種原因導致種白梗菜的菜農越來越少,自然市場上就很難再買到本地白梗菜。 情況很現實 青梗菜易種產量高成菜農首選 特別是2000年以后,本地菜農步入“老齡化”,青黃不接時江西等地的外地菜農大批涌進無錫。當時從日本引進的另一青菜品種“夏帝”,由于比“矮雜1號”、“矮腳黃”更易種植、產量也較高,尤其是極耐高溫,即便在酷暑時也長勢良好,可以填補伏缺空白上市賣個好價錢,因此很快被這些外地菜農“相中”。 一般青菜生長的適宜溫度在20℃左右,而“夏帝”是日本專為應對夏季高溫而選育出的優良品種,可以忍受35℃的高溫。極耐熱耐濕,容易栽培,產量高。目前無錫菜農規模種植的青菜品種大多來自日本,除了“夏帝”外,還有夏雄、夏輝等。“夏天吃得比較多的青梗菜,基本上就是這幾個品種。”余漢清說。 “農民種什么市場上就只能賣什么。”朝陽蔬菜批發市場副總經理劉先生在這一行已有40多年工作經驗,他回憶說,十幾年前就很難再見到白梗菜了,即便有零星的白梗菜也多是來自外地。如今無錫老百姓餐桌上俗稱的“青菜”基本上都是青梗菜和細菜的天下。據他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白梗菜很多,但九十年代末時開始逐漸消失。與此同時小圓菜、黑菜、塌棵菜等青梗菜陸續現身大流通市場。其中,小圓菜最早是從錫城的飯店、賓館流行起來的。“最近這個季節,市場上常見的上海青就是屬于小圓菜,飯店廚師燒菜時不切碎,而是整棵下鍋燒,形態賣相很好看。” 科研出新品“東方18號”口感完勝“夏帝”實際上,采訪中一些本地菜農表示還是很樂意種白梗菜的,只是苦于買不到菜種。“白梗菜不僅好吃,而且這個季節做腌菜是最好不過的了。”長安的菜農惠老伯對記者說,白梗菜的梗子特別好吃,之前好幾個城里的親戚都喜歡吃白梗菜,讓他多種點。可是很難搞到菜籽。他甚至還托過南京的親戚幫忙找種子,但只有一次找到零星的一點,五六年前種過一茬后就再沒口福吃到了。 一方面是菜農在苦尋白梗菜的種子,另一方面相關主管部門也在四處搜尋。上個月在位于惠山區的益家康蔬菜基地,一項“新青菜品種對比試驗和推廣種植”的科研項目讓菜農有了盼望:“東方18號”青菜種植成功,根據無記名投票的方式被評出其口感勝過“夏帝”,與無錫人心心念念的白梗菜十分接近。 “聽說省農科院選育出的幾個新青菜品種很不錯,其中有一個叫東方18號的口感跟白梗菜很相似,于是我們蔬菜站進行了項目申報。”余漢清告訴記者,申報成功后,今年7月該項目在益家康蔬菜基地落戶實施。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在該基地試種的新品種共有東方2號、東方18號和春佳三個品種。其中東方2號和18號都是抗熱性青菜,都是夏季播種的,今年7月份下種后生長順利,9月份成熟。從葉片伸展度來看,東方2號要比東方18號的葉片更開散,而18號則更緊湊。“我們拿了東方2號、18號和夏帝,編號以后請我們食堂師傅分別清炒盛盤。”參與該項目的工作人員鄭雷告訴記者,當時請了技術人員、菜農以及蔬菜站工作人員等10多人進行品嘗,通過無記名投票,東方18號被大家一致公認為是最好吃的。 余漢清也是品評者之一,他表示,東方18號青菜葉色比黑菜要淡一點,屬青梗品種。樣子和夏帝差不多,但口感要好,跟老無錫所說的白梗菜很接近:吃起來比較面,苦味相對比較淡。 專家來盤點 無錫人餐桌上的主打時蔬食材 無錫本土美食家都大明長期關注食材問題。他同樣認為,白梗菜曾在無錫人餐桌上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食物種類并不是很豐富的年代,它曾是一年中食用時間最長的青菜。他說,無錫人習慣將青菜、白菜等十字花科類的食材統稱為“青菜”。實際上,按照長期以來的生活習俗,可以分為細菜、白大頭和塌棵菜三大類。青菜按其葉柄顏色不同可分為白梗菜和青梗菜兩種。白梗菜,葉綠色,葉柄白色,直立,質地脆嫩,苦味小而略帶甜味。青梗菜,葉綠色,葉柄淡綠色,扁平微凹,肥壯直立,植株矮小,葉片肥厚。質地脆嫩,略有苦味。 在他看來,無錫人對青菜的熱衷不亞于揚州人“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從無錫流傳的諺語“冬菜勝如夏肉”就能窺見一斑。在無錫本幫菜中,對青菜的應用也是不少的。比如雞油燒青菜、青菜炒年糕、菜豬油餡心、菜汁團子、咸菜毛豆等。尤其是冬天的青菜經過霜凍后,生長周期長,接受的地氣和積聚的能量也最多,比如冬至后的小圓菜、小塘菜,之后就是塌棵菜、麻癩團菜陸續出現,吃起來“水嗒嗒”的。這也是為什么無錫人對白梗菜念念不忘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