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下旬,走進玉門市昌馬鄉技術能人秦志成的果園,工人們正在緊張地忙碌著,有的在鋤草,有的在給果樹噴藥、施肥,樹上掛滿了綠油油、毛茸茸的杏子、杏梅。秦志成告訴筆者,今年他家的杏子和杏梅有望獲得再豐收。連續三年,秦志成的果園收入純利潤都超過10萬元,杏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型產業。
昌馬鄉四面環山,是一個天然小盆地,平均海拔2400米,氣候條件獨特,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非常適宜杏樹生長。昌馬杏果實肉厚,脆甜可口,耐儲運,每年8月中下旬成熟上市,較周邊地區晚熟整整一個月,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近年來,昌馬鄉抓住這一優勢,提出了試種特色林果,培育新興產業的發展思路。
建立晚熟杏生態經濟林試驗示范基地。為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又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投資300萬元,在上游村、南湖村種植晚熟杏2000畝,聘請甘肅農大教授和陜西技術能人對杏樹種植技術進行指導,目前,杏樹長勢良好,預計后年即可掛果。
建立了林果試驗示范田。在鄉文化廣場周邊,長期流轉土地20畝,試種了櫻桃、杏子、李子、油用牡丹、苦水玫瑰等新品種。同時,對昌馬鄉本地老杏樹進行高接換優,品種改良。
建立了日光溫室林果試驗田。投資100萬元,在上游村建立了高標準、大跨度的日光溫室2座,試種冬桃、櫻桃等新品種,為全鄉溫棚種植林果積累寶貴的經驗。在試種新品種的同時,積極邀請林果專家多次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指導,對鄉村干部和農戶進行果樹修剪、配方施肥、營養素平衡等技術培訓,為發展特色林果提供科技支撐。目前,昌馬鄉發展杏產業達2500畝,盛果期每畝可收入1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