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不是我們小時候吃的拐棗嗎?好多年沒吃了,小時候經常和同學去摘來吃。”10月25日上午,東興區平安路上一位老人挑著一擔拐棗叫賣,見到有人詢問,老人便摘下一塊來讓他品嘗。
“都是野生的,在內江我們一般都叫‘柺子’,它真正的名字叫拐棗。”據這位老人介紹,由于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現在街上很少能見到賣拐棗的,許多年輕人看都沒看過,更別說吃了,看到他挑的拐棗,經常有人上前來詢問這是什么。
“12元錢一斤,一把也就幾塊錢。”在與老人談話間,筆者看到拐棗長相略微奇特,表皮顏色呈棕色,形狀如核桃仁,每塊果實上都頂著幾顆如花椒狀的東西,剝開表皮果肉微黃,味道甘甜,水分比較足。
“以前小時候在農村里經常吃,現在幾乎都看不到了,更別說吃了。”家住東興區和平橋的市民潘悅民說道,拐棗生吃或者燉湯泡酒都可以,時隔多年沒吃,今天買了一些,當嘗到這熟悉的味道時,還勾起了他童年的記憶。
據了解,拐棗的學名叫枳椇,俗稱拐棗,因果實形態似萬字符,故稱萬壽果。拐棗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它的肉質果梗中含有蔗糖、葡萄糖及果糖,風味頗佳,因此又被稱為“糖果樹”或“甜半夜”。拐棗具有醫用價值,可治療多種疾病,其果梗、果實、種子、葉及根均可入藥,中藥稱其果實為枳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