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市場呼喚冬棗保險出臺 |
作者:孫曉璇 文章來源: 更新時間:2015/9/14 9:33:34 |
|
8月29日,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永豐、孟家、臺郭等村以及黃升鎮、泊頭鎮、富源街道少部分區域冬棗遭受雹災,造成部分冬棗落果和砸傷。這場突如其來的雹災使部分棗農損失慘重,據統計,沾化區冬棗受災面積3.2萬畝,冬棗平均減產30%左右,其中,重災面積1.5萬畝,平均減產60%,全區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7億元。災情發生后,區、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迅速組織區、鎮、村干部與沾化冬棗專業技術人員進入受災棗園組織群眾開展了抗災自救。 傳統農業生產不同于工業生產,所面臨的自然風險非常大,特別是對于氣象災害,目前還沒有很好的防控措施,所以運用市場化的風險管理手段,為農業生產各環節的風險提高保障選擇,成為保護生產者利益,確保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而農業保險這一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對提高災害抵御能力,減輕災害損失,保障災后再生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濱州市農業生產也屢屢遭受重特大災害,2011年8月,濱州普降大到暴雨、2012年遭受臺風‘達維’襲擊、2013年7月和今年8月,出現連續強降雨等惡劣天氣,對部分縣區的農業生產活動造成了嚴重影響,農作物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正是由于自2008年開展了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才使得廣大農戶在遭遇到如此重大自然災害的時候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補償。根據濱州市保險行業協會的統計,截至2014年,參與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公司共支付賠款達2.49億元。政策性農業保險是指以保險公司市場化經營為依托,政府通過保費補貼等政策扶持,對種植業、養殖業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原則和“低費率、低保障、廣覆蓋”的工作思路,建立農業生產風險分散機制,逐步為農業提供自然災害風險保障。 目前,濱州已開展的種植業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有小麥、玉米以及棉花保險。2013年人保財險在沾化區下洼鎮試點開展過冬棗保險,共承保800余畝,收取保費6.5萬元。當年出現連續強降雨等惡劣天氣,下洼鎮冬棗種植園區受災嚴重,畝產量降為300斤/畝,僅為未受災時畝產量的1/10,本次災害人保財險沾化支公司共賠付棗農69萬余元,賠付率高達1061.54%。由于冬棗保險不屬于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棗農對冬棗保險并不十分了解和認可,投保積極性也不高,導致投保率非常低(投保率僅為0.16%),賠付率高,綜合各方面原因,冬棗保險業務沒能繼續開展下去。 2015年4月15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貫徹國發〔2014〕29號文件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意見》(魯政發〔2015〕9號),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發展的高度重視。9號文件中有3條專門對農業保險從制度安排、險種領域、產品創新到支持政策、服務體系等提出了要求。今年4月,山東保監局在前期廣泛調研討論基礎上提出了“山東保險創新星火計劃”,其中要求結合各市實際情況,研發符合各地市特色產業的特色保險,努力實現“一市一特色”,通過積極創新,勇于嘗試,探索新途徑,構建新機制。 沾化冬棗作為濱州特色農業產業,是沾化區農民主要的增收創收產業,而農業生產容易受到氣象災害影響這一特性也必然會使冬棗產業面臨同樣的難題。一旦受到暴雨、雹災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將嚴重影響沾化冬棗的產量,給當地農民收入帶來一定的損失。但目前冬棗保險一方面不屬于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另一方面棗農的風險意識不強,存在僥幸心理,因此投保率偏低。投保率較低必然會導致賠付率較高,使得保險公司對此類保險開展的積極性不高。盡管如此,市保險行業協會多次與能夠開展農業保險的幾家保險機構進行協調溝通,要求做好農業保險創新工作。 為更好地抓住新“國十條”和省政府9號文件實施這一難得歷史機遇,加快行業轉型升級,緊緊圍繞“新國十條”和“省政府9號文件”提出的重點發展領域,按照監管部門“一市一特色”、“一司一特色”的要求,以產品、服務、技術和管理創新為重點,通過自主創新、典型引路、鼓勵扶持等措施,大力推進保險業與創新力量的深度融合,以新產品填補保險市場空白,以新服務滿足大眾需求。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濱州各農業保險承辦公司也明確表示希望為濱州的特色農業保駕護航,把冬棗保險列入我市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提高棗農對冬棗保險的認識程度和參保率,通過保險這一風險管理手段,降低自然災害給廣大農戶帶來的經濟損失。 冬棗的市場前景廣闊,規模化種植前景看好,帶動了經濟效益,有著良好的發展空間。為了保證產業的發展,產業實現綠色轉型,帶動農民增收更有后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