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雪災 雪是鹿最大的敵人之一。如果雪并不是很大,那倒沒什么的。但當雪變得非常厚時,它們就很難找到食物,因為雪都把食物蓋住了。
天敵 狼和美洲獅是鹿的主要天敵。
自衛 當鹿一旦發現危險時,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如果跑解決不了問題了話,有些公鹿就會用它們的角去戰斗。而母鹿的前蹄像刀一樣尖,當它們發怒時,它們就會往敵人身上踢。
食物 主要以樹葉為食。它們的胃較小,主要吸收各種植物性食物中的礦物質以在每年生成新的鹿角。與牛和羊不同,它們在食物方面很有選擇性,只挑選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嫩葉、嫩草、軟芽、水果、蘑菇等等。
飼養 鹿對人類長久以來就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但是鹿并不像綿羊、山羊、豬和牛等動物那么容易馴養,因此鹿的來源主要是通過獵取。
鹿 古籍中多指梅花鹿。據唐代記載在西北有分布,宋代在東北、西北、江蘇有分布記載,元代的史料甚少,僅記載東北、西北有分布,明代記載今山林處處有之,清代記載東北的分布較多,其次則是記載河北省有分布。現有的野生梅花鹿僅在東北的長白山等地、江西彭澤縣桃紅嶺、四川的若而蓋和甘肅南部靠近四川邊界的迭部有少量分布。梅花鹿的鹿茸在藥材中被稱為黃茸,其藥用性能最佳。在明代的《本草綱目》等醫書中對此有專條的記載。
麋 古人所指的麋在今天看來是兩種動物。一是大名鼎鼎的麋鹿,一是馴鹿,民間俗稱此兩種動物均為四不像。 從考古學的研究及化石的資料來看,麋鹿是一廣布種。在周朝曾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以后逐漸減少,野生的麋鹿群是在明代的海陵(今江蘇)滅絕的。在明代劉文泰著的《本草品匯精要》有這樣的記載“今海陵間最多,千百為群。”明代以后,任何史書對麋鹿全無記載。當時在中國所剩唯一的種群是養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的。在一八六六年到一八七六年的十年間,英、法、德、比等國的駐清使節和教會人士通過各種手段從南海子弄走幾十只麋鹿運回歐洲。一八九四年,永定河決口,沖破獵苑的圍墻,逃出的麋鹿被災民吃去不少。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獵苑的麋鹿均被殺光。至此,麋鹿在中國全部滅絕。直到一九五六年,倫敦動物學會派人將兩對麋鹿送回北京,中國人才得以重見它的尊容。 在歷代史書中,記載東北地區的麋多指的是馴鹿。在東北有半馴化的馴鹿群。清《吉林通志》有這樣的記載“蹄似牛非牛,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角似鹿非鹿,不芻不豢,惟食石花。奇勒爾、俄倫春人養之,用則呼之使來,牧則縱之使去。惟馴善走,德同良馬,亦美物哉。”
麈 即駝鹿,又名犴達罕。《盛京通志》對它的形態描述是“色蒼黃無斑,項下有肉囊如繁纓。大者千余斤,角肩而 闊,瑩潔如玉,中有黑理……”駝鹿在清代以前廣泛分布于東北各地靠近湖沼附近的森林中。現僅存于中國大興安嶺一帶。 駝鹿也有鹿茸,但質量次,藥用效能低。古人對駝鹿主要看中是肉和皮。駝鹿皮“可以半臂衣之,愈久則愈厚,愈久亦愈軟。若為油水所污,俟其干揉之,仍復如故。凡皮見水則硬,衣此者若嫌其污,可加浣濯焉。聞此衣油垢既甚可御火槍,刀不利率爾亦不能刺入也,關東兵多衣之。”既有如此之多的好處,當然是人人喜愛了。
麞 寫為獐。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南方諸省,乃至舟山和臺灣省。宋代有分布于東北、江蘇的記載,明代記載“陂澤淺草中多有之”,清代則記載東北、河北有分布。古書中有稱為麃、麕,現代又有人稱之為河麂。關于它的形態、生態等。《本草綱目》有如下記載:“獐秋冬居山,春夏居澤,淺草中多有之。似鹿而小,無角,黃黑色。大者不過二、三十斤,雄有牙出口外,其皮細軟勝于鹿皮。”
麝 又名香獐。以麝香而聞名于世。唐代以前廣泛分布東北、川、陜、甘、寧、鄂、豫、晉、蘇、滇藏的廣大地區。宋代分布于除江蘇外的上述地區。元代麝在豫、鄂地區滅絕。明初在江蘇又有分布記載,明末在江蘇滅絕。清代分布于東北、青、藏、川、陜、滇、貴諸地區。其余地區趨于滅絕其它情況另有專文敘述,這里就不再多寫了。 麅 寫為狍。現分布于中國東北及秦嶺山脈和西北地區。在古代亦是廣不種,史書中對東北地區的記載尤多。狍體型較小,僅20—30公斤,棲于林木稀疏而多草的環境,主食灌木嫩的枝芽及樹皮,多小群活動。《盛京通志》載“色蒼赤,形比西地所產稍大,味微腥。”《吉林通志》載“其皮可蔽潮濕。”
麂 史書上又稱麖。《本草品匯精匯》記載“麂,獐之屬,又小于獐,但口兩邊有長牙,好撕則用其牙。皮為第一,無出其右者,多牙傷痕,四方皆有。山深出則頗多,其聲如破鈸也。”《盛京通志》載“皮堪為履舄”。麂屬動物在中國有4種:赤麂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以南等地。黑麂分布于浙江、皖南極其毗鄰地區。菲氏麂分布于西藏。黃麂則分布于秦嶺以南至臺灣省。
馬鹿 古書上又稱為八叉鹿,或父鹿。由于所見史書有限,僅知清代在東北有分布。現分布于內蒙、西北等地的馬鹿則未見史書記載。馬鹿的青茸僅次于梅花鹿的黃茸居第二位,野生梅花鹿趨于滅絕后,馬鹿便成了鹿茸的主要供應者。一九八二年八月,《人民日報》上的一封讀者來信說:“野生天山馬鹿每年以三千頭左右的速度銳減,照這樣下去,不用多少年,野生馬鹿將有絕跡于伊犁河谷的危險。
鹿科動物是哺乳動物中最有價值的種類。鹿的全身均可入藥,鹿茸、鹿胎、鹿鞭、鹿筋等無一不是珍貴的藥材。鹿科動物在世界上共有15屬38種,中國有分布的有19種,曾經有分布已滅絕的1種。 中國對鹿的認識是比較早的。
原因大致有三:
一、鹿科動物在中國分布的種類多。
二、鹿科動物的數量多。
三、鹿科動物的價值高,可藥用、肉用、皮用,還可作為役用。利用方塊字的特點,古籍中記載的鹿科動物多是以鹿為字旁。唐代以來史書中記載鹿科動物分為8種,它們是鹿(梅花鹿等)、麋(麋鹿和馴鹿)、麈(駝鹿)、麞(獐)、麝(原麝、林麝、馬麝)、麂(赤麂、黑麂、黃麂、菲氏麂)、麅(狍)和馬鹿。下面分別介紹之。有一點說明的是,在古代并無現代的動物分類學體系,有時認為的是不同種的動物歸為一種。如麝,在現代的分類學中是對麝屬的四種麝的總稱。而在古代則以為四種不同的麝是相同的一種動物。
完全圈養的梅花鹿每年每只平均需要精飼料350~400公斤,需要粗飼料1200~1500公斤,需飼料面積0.1~0.2公頃。
1、以青粗飼料為主,精飼料為輔。配合飼料時應以青綠多汁飼料和粗飼料為主,盡量利用本地價格低、數量多、來源廣、供應穩定的各種飼料,以降低成本。
2、合理搭配飼料。鹿在不同時期,對營養的需要有所不同,如公鹿在配種期、生茸期營養需要比母鹿多,母鹿在妊娠期、哺乳期營養需要更多。所以在飼養過程中,應提前作好飼料的供應計劃,認真地進行飼料調制,腐爛、發霉、有毒的飼料堅決不能喂。
3、定時定量飼喂。飼喂次數要相對固定,每天定時、定量喂給多類飼料,每次喂量要適當,如果喂量不足,喂后不久鹿又饑餓,不但不能安靜休息,也影響鹿的消化機能,所以不要忽多忽少。鹿具有發達的視、聽、嗅、味等感覺器官,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異常敏感,因此,建立鞏固的飼喂條件反射,對提高鹿的采食量和消化率具有特殊意義。在養鹿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飼喂的時間、順序和次數,不能隨便提前、拖后和改變。一般情況下,飼喂時間隨季節而變化,但應保持相對穩定。飼喂順序在圈養方式下,以先喂精飼料后喂粗飼料為宜,飼喂次數以每天3次為宜,冬季白天2次,夜間1次。
4、保持飼料量及種類的相對穩定。鹿對采食的飼料具有一種習慣性,瘤胃中的微生物對采食的飼料也有一定的選擇性和適應性,當飼料組成發生驟變時,不僅會降低鹿的采食量和消化率,而且還會影響瘤胃中微生物的正常生長和繁殖,進而使鹿的消化機能紊亂和營養失調。因此,在變換飼料時必須逐漸進行。
5、充分供應飲水。飲水必須清潔。夏季天熱時應隨時添加清潔的飲水,冬季以飲溫水為宜,防止凍結。盡量為鹿群創造自由、隨意的飲水條件,保證飲水的充足。
所有種類的肉可吃,皮可制革。
其中梅花鹿的鹿茸是名貴的藥材。國內已大量進行人工飼養,并進行活鹿取茸(對鹿不會造成傷害)。角是鹿科動物中雄鹿的第二性征(個別屬無角,如獐屬),同時也是雄鹿之間爭奪配偶的武器。角的生長與脫落受腦下垂體和睪丸激素的影響。北方的鹿過了繁殖季節,角便自下面毛口處脫落,第2年又從額骨上面的1對梗節上面的毛口處生出。剛長出來的角叫茸(我們通常叫鹿茸),外面包著皮膚,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隨著角的長大,供血即逐漸減少,外皮遂干枯脫落。1~2歲時生出的初角幾乎是直的,以后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后定型。
林蛙百科林蛙屬歐洲林蛙的中國亞種。商品名哈士蟆。廣泛分布于中國北部。西伯利亞、朝鮮等也有分布。各地區個體變異較大。頭體和四肢較細長,行動敏捷,跳躍力強,鼓膜部有三角形黑褐色斑。...農業百科特種養殖
大鯢百科大鯢,又名娃娃魚,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它的叫聲很像嬰兒的哭聲,因此人們又叫它“娃娃魚”。...農業百科特種養殖
鱷魚百科鱷魚是唯一存活至今的初龍。冷血之卵生動物,長久以來的改變甚少。鱷魚不是魚,是爬行動物,鱷魚之名,或是由于其像魚一樣在水中嬉戲,故而得名“鱷魚”。...農業百科特種養殖
蟾蜍百科蟾蜍,也叫蛤蟆。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刺、癩疙寶。在我國分為中華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則是我國緊缺的藥材。...農業百科特種養殖
水蛭百科水蛭,俗名螞蟥,在《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內陸淡水水域內生長繁殖,是中國傳統的特種藥用水生動物,其干制品泡制后中醫入藥,具有治療中風、高血壓、清瘀、閉經、跌打損傷等功效。...農業百科特種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