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豐收以來,國產高粱的價格一直走低,進入冬季,終于有一種 “守得云開見月明”的喜悅撲面而來,苦等許久的漲價終于來了,只是上漲并不太多。
有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2月份,內蒙古赤峰一帶院內凈糧主流出貨參考報價2.14-2.18元/公斤,環比上調1.89%。
卓創資訊分析師張超告訴筆者,自11月中旬我國高粱便開始進入價格上漲期,近日國產高粱價格更是持續上漲,主要受到產區貨源減少農戶惜售和糧商收購存貨挺價影響,下游提拉作用有限。“3年來,高粱的價格出現上漲著實不易,根據觀察,部分農戶存在惜售心態,想等著價格繼續上漲,這種心態可以理解。”張超說,初步了解內蒙古赤峰松山一帶農戶余糧不足20%,隨著貨源的減少和糧商積極挺價,國產高粱價格或仍然存在一定的上浮空間。但同時張超表示,整體來看2015年我國高粱價格表現弱勢,未出現明顯的大起大落,卓創認為短期來看國產高粱價格或仍存小幅上調可能,但同比去年的2.2元/公斤左右,有3.64%的跌幅。因此高粱價格雖然上調,但同比仍顯弱勢。
有業內人士認為,影響高粱的價格因素分別為產區高粱的供應量、下游需求的情況以及市場替代品的影響。雖然釀酒是高粱的一大用途,但對國產高粱的消化作用有限。“我國白酒行業作為國產高粱主要需求終端,處于深度調整期短期仍難有逆轉可能,目前臨近年底,隨著下游尋貨的進行,產區糧商積極收購存貨挺價,下游對高粱價格提振作用有限,且目前作為替代品的進口高粱價格低廉,對國產高粱市場消化構成威脅。”張超說。
目前高粱價格的小幅上漲,在業內人士看來很有可能是短期的市場行為,狀態難以持續,尤其今年以來,玉米、小麥、稻谷三大主糧價格整體走勢較弱,從比價效應和傳導效應來看,后市高粱價格明顯性反彈的概率較小。
有專家建議,高粱多集中散戶種植,目前國家出臺相應政策或傾向于鼓勵糧食集中管理和種植,這利好種植戶,集中化管理或合作社的形式能很好地保證農戶利益和糧商的利潤空間,統一購銷能有效地提高市場流通性,合同式種植更能很好地保證高粱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