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類別:大豆
品種名稱:毛豆2808
審定編號:閩審豆2003002
品種來源:福建省農科院耕作所、福建省種子總站聯合從臺灣省引進。
特征特性:該品種系采青鮮食菜用型大豆品種,春種出苗至采青75-80天,有限結莢習性,幼莖紫色,株高35-45cm,莖粗4.5-5.7mm,主莖8-9節,主莖有效分枝2-4個,底莢高度7-10cm,株型收斂,葉片中等橢圓型,花紫色,茸毛少呈灰白色,鮮莢翠綠色,莢皮較硬,成品莢長5-6cm,寬1.25-1.35cm,以二粒莢為主,占總莢數60-70%左右,一粒莢占20%左右。每公斤成品莢330個左右,鮮籽粒百粒重約80克。干籽粒種皮淡黃色,臍色無色。原種干籽粒百粒重33-35克左右。經省分析測試中心檢測,鮮籽粒含粗蛋白質12.8%,粗脂肪5.2%,淀粉3.00%,總糖5.46%,纖維3.1%。外觀色澤與對照292相似,莢略大。耐肥,忌澇漬,不耐旱。經省農科院植保所2001年在龍海鑒定結果:該品種對炭疽病表現抗病(平均病指11.7)。田間調查發現黑斑病中等程度發生,沒有發現銹病。抗病性比對照292強。栽培上春植密度掌握在每公頃25.5萬株,每穴2株雙行種植。
產量表現:該品種2001年在我省多點試驗,鮮莢平均畝產達572.2公斤,比對照毛豆292增產2.5%;2002年參加全省區試,平均畝產564.6公斤,比對照毛豆292增產8.5%。
栽培要點:1、地塊選擇:水肥條件較好,排灌方便的壤土種植為宜。前茬若是蔬菜地、西瓜地等地塊需要土壤消毒,每公頃用石灰1500公斤在整畦時施用。2、播期:福州地區以3月15-25日為最佳播期,閩南主產區在2月上中旬,閩北在3月底至4月初,但不超過4月5日。3、種植方式與種植密度:畦栽,畦帶溝寬90cm,雙行穴播,以每穴2株,畝植1.7萬株左右為宜。4、施肥及田管:每畝基肥施有機肥100公斤、鈣鎂磷25公斤;第一片真葉展開后,每畝施尿素5-6公斤、氯化鉀6公斤;根據田間生長情況,酌情追施分枝肥。田管上應注意排漬與防治病蟲害,尤其是黑斑病,提高商品率。5、適時采收:由于該品種的莢色比毛豆75濃綠,采青期的把握對外觀品質極為重要,一般掌握在始花后38天左右為最佳采青時期。
種植區域:毛豆2808屬采青鮮食菜用型大豆品種,有限結莢習性,豐產性好,春種出苗至采青75-80天。株型收斂,鮮莢翠綠色,莢大粒大,以二粒莢為主,口感好;耐肥,忌澇漬,不耐旱,抗炭疽病。適宜全省毛豆產區種植。經審核,符合福建省品種審定規定,通過審定。
產業扶貧必須先解決銷路問題
【產業扶貧必須先解決銷路問題】遼寧日前印發方案,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貧困地區農特產品;發揮高速公路服務區優勢,在節點服務區及鄰近扶貧點服務區設置扶貧商品專區、專柜;支持發展“電商+龍頭企業+農戶”的直采直銷模式等。
2019-09-11綜合資訊快訊
產業扶貧必須先解決銷路問題
【產業扶貧必須先解決銷路問題】遼寧日前印發方案,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貧困地區農特產品;發揮高速公路服務區優勢,在節點服務區及鄰近扶貧點服務區設置扶貧商品專區、專柜;支持發展“電商+龍頭企業+農戶”的直采直銷模式等。
2019-09-11綜合資訊快訊
11部門聯合印發指導意見部署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
日前,經國務院同意,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國家林草局等11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對加快培育發展家庭農場作出總體部署。
2019-09-11綜合資訊快訊
11部門聯合印發指導意見部署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
日前,經國務院同意,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國家林草局等11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對加快培育發展家庭農場作出總體部署。
2019-09-11綜合資訊快訊
三門峽中墾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項目開工建設
【三門峽中墾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項目開工建設】9月8日,三門峽中墾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項目在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舉行開工奠基儀式,標志著該項目正式在該區啟動。
2019-09-11綜合資訊項目
三門峽中墾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項目開工建設
【三門峽中墾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項目開工建設】9月8日,三門峽中墾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項目在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舉行開工奠基儀式,標志著該項目正式在該區啟動。
2019-09-11綜合資訊項目
廣東建設184個現代農業產業園 帶動123萬農民就業
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9日消息,目前,廣東省已創建10個國家級、119個省級、55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基本實現了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覆蓋主要農業縣,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梯次發展格局,在鄉村產業振興上跑出了“加速度”,帶動了全省123萬農民就業增收。
2019-09-11綜合資訊新農業